陈晋
把《前线》作为学习教材
1942年9月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发表的三幕五场话剧《前线》,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前线》最早的中文译者是从苏联回到延安的诗人萧三。1944年春,他把中译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连载,时间为当年5月19日至26日。
这部话剧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个人物。
一个是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作为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他有功劳,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但却骄傲自大,故步自封。当听到年轻的欧格厄夫军长提出“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这不是内战”时,戈尔洛夫讲了一段经典台词:“胡说,他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不能指挥作战’?好吧,我们来教训教训他。”剧本结尾,这位总指挥因没能经受住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而被撤职。
另一个是脱离实际,靠捕风捉影甚至编造事实来写报道的记者客里空。他听说戈尔洛夫的儿子在前线牺牲,没有采访便在报道中写道:“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在将报道发往莫斯科时,客里空才提出要“在电话里和总指挥商量商量”。有人质疑:“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你却描写得那样逼真。”客里空辩解道:“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
把剧本推荐给《解放日报》发表后,毛泽东仍感宣传力度不够,便又安排人员撰写了一篇社论,发表在1944年6月1日的《解放日报》上。该文稿经毛泽东认真修改后才定稿,其修改稿被保存下来,满篇都是他重新添改的文字,说是毛泽东自己的文稿也不为过。
中国共产党应该从《前线》里学到些什么呢?社论指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长期农村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紧紧地“同着时代一起走,这就是说,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戈尔洛夫为戒,将帮助我们提高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情况下“愉快地运用新条件来工作的能力”,“将帮助我们教育出很多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社论还强调:“有价值的批评,像《前线》这样的批评,乃是每个革命者应有的责任。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倒是不好的。”
剧本和社论发表后,毛泽东又提出把《前线》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道作为全党的整风学习材料。1944年6月7日,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两本小册子翻印,在干部中散发并开展讨论,在有条件的根据地可排演话剧《前线》。通知还强调,《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都是反对骄傲的”,“这两篇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
剧本搬上舞台
毛泽东推荐《前线》之初,时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就召集社会部文娱科所属枣园文工团的十几名骨干开会说:毛主席决定在中央党报上发表《前线》剧本,作为全党的重要学习材料,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如果把剧本搬上舞台,意义更大。
1944年9月,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观看完枣园文工团排演的话剧《前线》后,当即决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安排4场正式演出。
中央领导人中,第一位观看者是周恩来,第二天,他还把导演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的窑洞中进行座谈。周恩来说:毛主席把《前线》提到全党认真研究的地位,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体现,是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和思想素质,做好充分准备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9月29日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集体观看此剧。据在场人员回忆,毛泽东不时与坐在身边的刘少奇讨论着剧中的人物。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这部话剧要“到处演”。
中央社会部文工团首演《前线》不到两个月,中央党校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又联合公演了《前线》。1944年深秋,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彭真看过演出后表示:这部话剧对中央党校来说更加重要。这里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干部,各方面军的干部,各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干部。毛主席推荐话剧《前线》,是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新生事物总是要代替旧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规律。随后,彭真还提出,集中延安的优秀戏剧人才再排《前线》。
根据彭真的要求,萧三、沙可夫等组成话剧《前线》的导演团,演员有凌枫、王大化、舒强等。排演过程中,彭真和大家一同讨论剧本,还请来在党校学习的宋时轮将军给演员们讲解剧本中的军事问题。
排演时,剧团遇到一个难题:满台都是苏联红军,却没有那么多呢子军服。359旅旅长王震听说后,立即从南泥湾送来20套由他们自己缝制的黄呢子军服,稍加装饰便成了苏联红军军装。这台《前线》公演后,中央党校6个大部的学员及公务员共五六千人,全都前往礼堂观演,一些人意犹未尽,连看两遍。1945年5月,党的七大召开期间,剧团又为全体代表作专场演出,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到场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此后,不少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的解放区也相继排演话剧《前线》。华中局党校排演这部话剧时,明确提出这是为了配合已进入尾声的整风学习。《新四军的整风运动》一文曾言:“整风中,大家都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良作风,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掀起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潮。上上下下,歪风邪气普遍没有了市场,正派作风发扬光大,各单位呈现一派新的气象。”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