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呼声是政策落地的“试金石”,也是干群关系的“温度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最终都要落脚于群众的切身感受上,群众的呼声反应了政策制定的优劣、服务的温度,更检验了干部在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反映出群众的满意和不满、支持与反对。察民意,听民声,及时查找不足、扬长避短,调整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方式,才能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群众的呼声,是社会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人民呼声为工作定向,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抓起,精准对接群众的利益诉求,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对改革过程中制定的某项政策、某个工作、某种问题,或“喜”或“烦”或“忧”,必然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常怀务实之心,从思想观念入手,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引领风尚,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做到能解决的马上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或不合理的要耐心解释,学会合理疏导群众情绪,力求做到既满足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又解决少数人的合理诉求,切实做到科学研判、及时疏导、高效解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主体力量,对于改革的理解最为深刻、感受最为真实,其意见也最能够衡量改革的长短优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摆正位置、端正态度,真正放下架子、放低姿态,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意,用真心感知民情,多关注群众的想法和感受,多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时刻关注群众种种情绪背后的诉求,多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必须广泛、全程、深入地听取群众意见,既对群众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负责,也对群众具体的、现实的利益负责,在群众的反馈中查找自己的差距和问题,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切实做到以民为镜、以民为尺,使改革成果能够真正为民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