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共产党员网讯(安小龙)在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矗立着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粮画小镇。这里是中国粮食画之乡,也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作为这场变革的领航者,馆陶县海增粮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增,用一粒粒种子串起了一条“非遗传承+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的神奇链条。

从濒危技艺到支柱产业:一颗种子的觉醒
2004年,34岁的张海增辞去广州广告公司高薪职位返乡,这个曾沉迷工艺美术的农村少年,始终难忘儿时母亲用五谷拼贴年画的场景。“从小看着母亲用五谷拼贴年画,总觉得这门手艺不该失传。”他回忆道,“那时候就想,要是能让粮食变成艺术品,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让乡亲们赚到钱。”
在钻研粮食画的过程中,张海增经历无数次失败。他将大豆、芝麻、黍子等种子分类处理,在木板上反复试验粘、贴、拼、雕等技法。十年磨一剑,张海增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2010年,他创办海增粮艺公司,立下誓言:“要让粮画活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龙头+基地+农户”:小粮画托起致富梦
2014年,馆陶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张海增在寿东村打造粮画小镇,首创“公司+农户”模式:企业统一提供种子、技术、销售渠道,农户居家创作。如今,寿东村及周边300多户农户参与粮画制作,昔日的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7年,粮画小镇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80万粒种子拼接的《清明上河图》成镇馆之宝,粮画研学基地吸引8万学子体验农耕文明。“去年中秋粮画灯会,五谷做的生肖灯一亮,游客量直接破10万!”他笑着说,“文化出海、文旅变现,这才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一个人富不算成功,一群人富才是本事。”张海增将粮画技艺免费开放,累计培训周边15个村3000余人,培养出省级工艺大师12人。他推动全县60所学校开设粮画课,设立奖学金培养传承人,让非遗走进校园。更带动馆陶县形成布糊画、秸秆画等10余个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格局。
日前,文旅部公布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名单,张海增成功入选。“这是荣誉,更是责任。”他激动地说,“未来,我想建一座粮食画主题公园,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艺术,还能亲手体验农耕文化。”
从濒危技艺到年产值超千万的文化产业,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张海增用二十年光阴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让文化扎根土地,让技艺造福百姓”的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