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最美河北人发布厅”举行“最美民政人”先进事迹录制发布活动,马忠文等10人获“最美民政人”称号。作为河北省基层民政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本期选取其中3位获奖者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马忠文为一对新人送上祝福
“农民局长”马忠文:打造婚俗改革“河间样板”
一个本子、一支笔,一辆电动自行车,近几年,沧州河间市民政局局长马忠文经常走乡串户宣传推进婚俗改革,被大家称为“农民局长”“群众书记”。
2019年,马忠文担任河间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他发现当地农村动辄20万元的结婚彩礼给很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人情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婚俗现象不仅会带坏社会风气,还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通过深入调查,马忠文了解到,对于高价彩礼群众早就盼着立个规矩,但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出头,甚至有村民说这是老风俗,改不了。“‘娶不起’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但是仅靠单个家庭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重点解决陈规陋习无人管、标准趋同不够规范等问题,倡导零彩礼、低彩礼,象征性拿一点,争取让双方家庭都满意。”马忠文说。
马忠文找到河间市文明办,经过沟通协商,第一场“5.20”低彩礼集体婚礼成功举办,中央及省市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这给了马忠文极大鼓舞。
随后,马忠文组建了婚俗改革小分队,利用节假日走街串巷,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村民“拉话”。进村时他通常身着朴素,骑着电动自行车。“老百姓们都看着你嘞!如果穿得西服革履,坐着车,谁跟你说实话?又怎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融入群众,群众才会信任你,跟你掏心窝子。”马忠文说。
马忠文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协调村“两委”班子以及村“红白理事会”,做男女双方的劝说工作。在马忠文的倡导下,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证,河间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婚姻家庭协会,率先在全国筹建家风家教传承基地。他还通过“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公益红娘群”“农村婚礼大礼堂”、集体婚礼、云视频婚礼等,倡导树立婚姻低彩礼甚至“零彩礼”的新风尚。
3年多来,马忠文走遍河间市的2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社区,他说还要走下去,直到把639个村和社区走一遍。3年来,河间市有887对新人实现“零彩礼”结婚,婚事花费较以前大幅降低,移风易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为了打造全国婚俗改革“河间样板”,马忠文推动建成全国第一个将婚俗文化与家文化、诗经文化相融合的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并为当地2000多辆共享单车添加相关元素,更好地宣传婚俗改革。河间市婚俗改革被确定为“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端午节,王立红为留守儿童戴上五彩绳。
承德市儿保中心王立红:用爱温暖童心
“作为一名民政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健康服务和福利保障。”2014年,王立红调到承德市民政局儿童保护中心工作,8年来,她走遍了承德市2657个乡村社区,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建立档案,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帮扶。她努力当好孩子们的“大家长”,积极链接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文(化名)的父亲于2017年服刑,母亲和父亲离异后便没有了音讯。小文的爷爷患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治病家里已负债累累,日常生计就靠着奶奶打零工来维持。
奶奶外出干活时,小文便自己在家写作业、照顾爷爷。入户了解情况后,王立红很心疼这个懂事的孩子。经过协调,采取四级联动(市、县区、乡镇、村居)模式入户现场办公,与乡镇工作人员商讨后为小文提高了低保待遇,并叮嘱小文奶奶一定要让小文继续上学。
“这个孩子缺少关爱,她特别期待我们的到来。”之后的每个季度王立红都会去看望小文,给她带去换季衣服和学习用品,并鼓励小文和奶奶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心理关怀也是儿童所需。
王立红入户走访留守儿童家庭
温馨(化名)13岁,父亲在狱中服刑,母亲因病去世,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她被接到大伯、大娘家生活期间,到小区超市里偷拿快递,但是拿了不打开便扔到屋子的角落里,大娘很生气不愿再抚养她,温馨又被接到姑姑家,姑姑、姑父工作很忙,照顾她的时间很少。在交流中,她对王立红说:“我觉得生活没意思,人生没意义。”
王立红多次和温馨的姑姑沟通,引导她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王立红还联系了青少年宫,免费让温馨上了美术班,并邀请她参加儿保中心开展的心理服务活动。之后,王立红随时关注她的心理成长健康状况,一直到现在,温馨行为习惯良好,没再有过异常行为。看到孩子的改变,王立红感到很欣慰。
让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能够始终被雨露滋养、受阳光沐浴,让成千上万个家庭能够安心、放心、舒心,是承德市儿童保护中心近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王立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工作,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优势,让家庭监护、助学保学、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责任得到落实。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一对一帮扶、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救助帮扶,拓宽儿童的精准帮扶渠道。“让这些孩子幸福成长。我和同事会一直努力下去。”王立红说。
“80后”女殡葬师王宇辰:做有温度的“摆渡人”
1987年出生的王宇辰是一名女殡葬师,她在张家口市殡仪馆已经工作了14年,成为许多逝者家属的心灵抚慰师。
2009年,22岁的王宇辰到张家口市殡仪馆工作,“来这上班之前,我连葬礼都没有参加过,更没有见过遗体。”王宇辰说刚工作的第一个月,她经常做噩梦。受世俗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殡葬职工没有正常的社交,这让年轻的王宇辰时常感到压抑。但当她看到生者拥抱逝者时那种依恋和不舍,就逐渐化解了心中的恐惧,也让她意识到殡葬行业不仅仅是悼念逝者,更是为了告慰生者的心灵、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
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王宇辰和同事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们共有12名工作人员,承担着书写挽联、核对遗体、组织召开告别仪式及清扫工作场所等工作,用温馨的服务“替天下人尽孝”。
工作几年后,一个年轻人的葬礼让王宇辰印象深刻。遗体告别时,他的家人将自制的视频带到现场播放,以表思念之情。当时,王宇辰便意识到了她们平时服务的缺失,她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加服务内容,更多地去满足治丧家庭的情感需求。在王宇辰的带领下,殡仪馆增加了制作人生回忆录服务,丰富了告别仪式,还增加了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守灵服务等,为治丧家庭提供更贴心、暖心的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治丧需求。
作为国家一级殡仪馆,张家口市殡仪馆承担着主城区及周边乡镇近100万人口的殡仪服务工作。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让王宇辰从少经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这一特殊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我看到过很多治丧家属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们在化解着他们心中各种疑问的同时,也最了解治丧环节‘易堵点’。”优化接待流程、打通沟通梗阻、完善服务方式……王宇辰用心用情不断改进工作,同时也更加认识到殡葬行业是一种重要、崇高、神圣的工作。
2020年,王宇辰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互联网+殡葬”系统服务管理网络,负责项目的全面对接。她绞尽脑汁,一遍遍细化流程,大到统计当天遗体进馆数量及惠民减免费用,小到帮助灵车规划路线准确接运、实时调控火化机以减少能耗等。随着平台端的内容不断充实,距离“便民化、阳光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近。经过将近两年的艰苦努力,“互联网+殡葬”平台、殡仪馆业务规范和风险管控平台、殡葬大数据平台终于建成。
近些年,随着“绿色殡葬”的兴起,张家口市殡仪馆大力宣传“绿色殡葬”理念,推动殡葬改革。去年4月,他们举办了第9次公益海葬,139名逝者家属参与其中。这是自2011年举办以来规模最大、亲属参与最多的一次。一直负责海葬项目的王宇辰全程参与了从筹备到手续办理的各个环节,最终这场简约而盛大的告别仪式在渤海湾海域的一艘轮船上如期举行。在肃穆的音乐声中,80位逝者的骨灰与鲜花一同被洒向了大海……如今,在王宇辰和同事的积极宣传下,已先后有445位逝者的骨灰与海长眠。
“生者幸福,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宝贵又短暂,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热爱生活。”每一次告别对王宇辰来说,都是一次人生洗礼,也时刻提醒着她作为殡葬人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