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晁 张晓明)这是邯郸曲周白寨镇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落,几间农房里的住户却有些特别,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这里是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的所在地。
这是白寨科技小院的普通一天,10月18日一早,6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他们入住小院的第257天。
(一)
早晨6:30,一阵哗哗的扫地声打破了科技小院的寂静。今天的卫生值日生侯玉林,是中国农业大学2022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个专业每年招收的100多名学生都要到中国农业大学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驻扎两年。
侯玉林在实验田里撒肥料
今天上午,侯玉林需要配好400公斤肥料,下午就要去示范田施肥。侯玉林的研究方向是养分资源管理,重点关注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刚刚结束了玉米施肥与土壤耕作实验,有机肥替代磷肥的相关实验又开始了。
“要根据土壤养分和植物所需计算出肥料配比,然后分别配制4种肥料。”侯玉林说,当地农民对于土壤肥力还没有什么概念,他要做的就是通过实验让农民从根本上重视土壤、改善土壤,通过增加土壤肥力突破产量瓶颈。
中午12:00,两亩多地用的9袋肥料终于配完,侯玉林累得快直不起腰来。去不远处的镇政府食堂吃过午饭,回宿舍简单休息了一会儿,他用电动三轮车拉上肥料,中午1:30就赶到了村头的麦地。此时,几台农机正在这里准备翻地作业。
曲周县志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吕志海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示范户,他承包的150亩地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科研示范田。对于侯玉林,吕志海赞不绝口:“有真本事!教我怎样用肥、怎样浇水,我家的地比别人的地每亩能多赚几百元,打心眼里感谢科技小院。”
一手端着洗脸盆,一手熟练地往已做好标记的小渠里施肥,侯玉林干起活儿来俨然就是一个“老把式”。“刚开始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时候,一些农民不接受,我们通过努力建立了实验田,看到每亩能增收至少300元,越来越多的农户来找我们咨询,甚至帮我们做推广。”侯玉林说,吕志海现在就是他的忠实粉丝之一。
(二)
上午9:00,扎着马尾的女生李蕙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前一天她因为准备入党积极分子的材料忙到凌晨。她匆匆跑到洗漱间洗了把脸,顾不上擦,便娴熟地骑上电动三轮车往实验田赶。她研究的是“小农户粮食绿色生产的土壤制约因子消减技术构建及应用”。
岱麦728、金钻9号、中麦578、冀麦765、马兰1号、马兰6号、济麦38,李蕙今天要分别指导播种这7个品种的小麦,为的是对比不同品种冬小麦在相同条件下的长势和产量。伴随着播种机的轰鸣,到16:00播种任务终于完成。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管理示范田,是科技小院师生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李蕙(左)和村民讨论实验田事宜
在当地人眼中,李蕙是北京来的“专家”,碰到问题都愿意找她请教。而李蕙坦言,今年2月走出校门来到曲周时,她还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
8个多月的历练,让在城市里长大的李蕙习惯了“庄稼人”的生活。“刚来的时候天正冷,赶上小院装修,洗澡、上厕所都得去几百米外的镇政府。”李蕙说来科技小院之前她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做足了自找苦吃的准备。“我是理想主义的一个人,既然总要有人干这件事,那干脆算我一个。之前师兄师姐们在这学习时条件更艰苦。”李蕙说,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认真做好。
前不久,李蕙去青岛参加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获得山东区比赛团体一等奖。“每天不是在小院就是去地里,乍一去青岛感觉有点眼花缭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火锅,还做了一个免费的美甲。”她说,这些偶尔的“小确幸”为单调的生活增色不少,在这里她们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
据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累计合作建成了白寨、王庄、前衙等15个科技小院。每个科技小院驻有3至6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负责农业生产和科研的2名教师定期前来指导,平时则在离小院不远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工作。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本着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的原则,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帮助农民学习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解决农民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10多年来,共有8万余名农民参加培训,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有能力的“土专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小院还开发、引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等25项技术,使曲周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以上。
吴玉淼在整理数据
(三)
研究蛋鸡养殖的吴玉淼和宋安琪二人,今天在小院里待了一整天。她俩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我们的实验项目刚结束,是与当地北农大蛋鸡养殖场合作,通过给鸡饲料里添加植物试剂来测试对产蛋率的影响。”吴玉淼说,她们二人的研究试剂分别是熊果酸和万寿菊黄酮,每人各负责300只鸡。
过去的4个月里,二人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去鸡舍,一天也未间断。每天早上,二人先是赶到鸡舍给各自负责的48笼鸡喂料,观察每笼鸡的采食量,之后要人工捡拾鸡蛋、称重,统计鸡蛋数量,检查有无脏蛋、破蛋、软蛋,这一圈忙活下来得一个多小时。中午回到小院休息一会,下午又赶到鸡舍从事同样的工作。
实验进展不顺利、三轮车坏在半路……她们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得心应手,“00后”吴玉淼用升级打怪这个词来形容。
来科技小院后,除了骑电动三轮车,吴玉淼还解锁了很多新技能,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她的变化让前来探望的父母都感到惊讶。作为白寨科技小院的院长,除了负责自己的实验、给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吴玉淼还负责小院的值日排班和日常协调等工作,这些琐碎的工作锻炼了她的综合能力,“我感觉自己像个大人了”。
宋安琪在鸡舍捡拾鸡蛋
对宋安琪来说,手心里的茧子是过去4个月的工作留给她的特殊印记。“一周需要准备一次饲料,五六十斤重的饲料从拌料场运到鸡舍,我们都是自己完成。这几个月多亏有吴玉淼作伴,大家互相鼓励,否则真可能坚持不下来。”宋安琪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在这里学习生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钱,因为有钱也不好花出去。”宋安琪笑着说,她在科技小院的生活费仅仅是在学校时的四分之一。空闲的时候,她就查阅文献、读自己喜欢的书,这里让她“安静”了下来。
18:30,天色渐黑,侯玉林和李蕙都已从田间回到了小院。几个年轻人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到了各自宿舍,小院里普通的一天即将结束,而科技小院的故事明天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