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赵玉英的N个侧面

发布时间:2023-05-26 10:54:56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记者何晁通讯员陈江文)23岁入伍,从医29年,每年400余台冠脉介入手术,义诊上万人次,建立6个“医患交流群”,为患者答疑解惑,被称为“永不下线的人民军医”。她就是赵玉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今年3月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燕赵楷模”称号。

  初见赵玉英,她身材娇小,眉眼弯弯,面容精致,身上带着天然的亲切感。殊不知,她温润如玉的背后,也有着军人的英姿飒爽、果敢坚毅,更有医生的仁爱善良。

  “铅衣玫瑰”

  3月8日上午10点半,导管室内,一台高难度的慢性完全闭塞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中。手术台上,赵玉英和同事有条不紊、通力协作。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丝,在赵玉英的手中缓缓推进,很快到达了患者的心脏位置。

  通过X光造影,可以清晰看到,导丝前方血管出现了“一座山”,赵玉英全神贯注,根据导丝头端的阻力反馈,一点点调整方向,判断路线。导丝“穿山而过”,在导丝指引下,置入球囊扩张血管,两枚支架顺利抵达“目的地”,堵塞的血管瞬间畅通,整个手术只用了46分钟。

  与普通手术不同,这样的介入手术要在高强X光辐射下进行,医护人员都会在手术服里穿一套15公斤重的铅制防护服。每次手术结束后,赵玉英都会浑身湿透,筋疲力尽。

  一年下来,这样的手术赵玉英要做400多台,由于沉重的铅衣压迫下半身,她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静脉曲张。长期辐射早已使她头发花白,左脸上也长出很多斑,所以她时常要去染发来掩盖不断出现的白发。在她的心中,铅衣虽重却重不过生命,辐射虽大却大不过医生的责任,因此,她和战友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铅衣玫瑰”。

  “中国军医”

  2009年6月23日,晴

   昨晚我把白天义诊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法语单词通过查字典都记下来了,并打印了几份,今天很是好使,大大加快了看病速度。今天义诊量很大,大约看了130多例病人,但没有像昨天那么累那么紧张……

  2009年,38岁的赵玉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她用日记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

  这次名为“和平天使-2009”的行动是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抵达加蓬后,让赵玉英没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卫生防疫条件极其落后,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当地人长期面临疟疾、脑炎、黄热病等传染疾病的威胁。

  为加蓬患者义诊

  听说中国军医来了,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有的走了七八个小时的夜路赶过来,有的夜里三四点钟就来到医疗点排队。义诊第一天,赵玉英和队友来到了加蓬最偏远的梅甘博地区,这里刚刚暴发过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物资和装备,就收到了当地的紧急求助。

  一名孕妇遭遇难产,是罕见的单足先露,胎儿的一条腿已经娩出。如果在国内,肯定是紧急剖宫产,但在当地没有手术室也没有手术器械,即使紧急送往附近医院,至少也要十几个小时,根本等不及。面对生命垂危的母子,赵玉英和战友一边堵着宫口,不让胎儿的腿和臀先出来,一边用仅有的地西泮软化宫口,等待宫口开放,2个多小时后,胎儿顺利娩出,母子平安。

  联合行动结束时,下着暴雨,欢送的当地群众排着长龙,竖起大拇指高喊:“中国军人,OK!”人群中,赵玉英看到那位加蓬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冲出人群,大声喊道:“我的孩子叫‘和平天使’!”

  “虽然义诊很疲劳,但是看到患者露出满意的笑容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值得了。”

  向战而行,无畏冲锋,是军人最美的姿态。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赵玉英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再次逆行出征,驰援武汉。经过89天的日夜奋战,收治病人16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54例,圆满完成了“打胜仗零感染”的任务……

  “每一次奔赴任务,从来没想过危险,也没预想过困难。”赵玉英已记不清她参与了多少次冲锋,但每次冲锋时都会看到她的身影。

  “微信群主”

  吃过午饭,赵玉英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翻看一下“冠心病关爱之家”群,看到有几名患者在群里提问,便赶紧一一作了回复。为方便患者随时网上问诊,赵玉英每天都会抽空进群答疑,这样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6年多。

  6年前,一个门诊看病的病人告诉赵玉英,自己做完支架植入术,一个月没吃药了,听了这话,她吓出一身冷汗,“这让我想到以前一些患者出院以后,由于依从性差,导致了病情复发。还有些病人送来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心脏病不像感冒、发烧,治好就痊愈了,需要全程管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预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平日里,一些患者也会和自己在微信上沟通病情,何不把他们都拉到一个群里,统一管理?”于是赵玉英成了“微信群主”。

  “做了支架能泡温泉吗?”“预约挂号怎么挂不上?”赵玉英像一个永远在线的应答机,后来她觉得只管理自己的病人受益人数有限,于是就在科室里建立了医患交流群。现如今,她已经建立了6个微信交流群,每个群中都有200多个患者。“我们科室所有的医生都在群里,也方便患者找熟悉他们病情的医生答疑。”赵玉英说。

  建这些微信群,最得益的是患者,对于群里医生来说,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意味着日常生活会随时随地被打扰。但赵玉英并没觉得是负担,“就是举手之劳,能帮到大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白求恩式好医生”

  由于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经常带着赵玉英去看医生,小玉英便对“穿白大褂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初中时,她在课上学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那时起心里就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经过努力,赵玉英如愿考入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1994年,她大学毕业并光荣入伍,走进白求恩曾战斗过的医院,赵玉英感觉自己心中有一团火,“我喜欢做务实的工作,我觉得医生是能直接帮助到别人的职业。”医以济世,术贵于精。1999年,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赵玉英考取了研究生,到北京硕博连读,一走就是5年。

  开展心脏介入手术

  从医29年,万无一失的背后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时都给下了病危通知,是赵主任救了我老伴一条命啊!”对张阿姨一家来说,赵玉英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张阿姨的老伴孙大爷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年,心绞痛1年。之前曾就诊多家医院,因肾功能衰竭、各项指标很差,家人和医生都没有下决心做介入治疗。

  春节前,孙大爷的病情加重,在和平医院肾脏科做透析治疗时,他的主治医生联系了赵玉英,她接过了这块“烫手山芋”。当孙大爷的肾脏指标通过透析好转时,赵玉英决定抓住时机立即手术。有人觉得她太冒险了,可能会给自己找麻烦,替她捏了一把汗。赵玉英没有犹豫,更没有考虑自己。术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血管有3个地方已经堵得细如发丝,回旋支中远段狭窄达85%以上。赵玉英仔细操作,成功植入支架。手术结束后,看到孙大爷的各项指标正常后赵玉英才放心地离开。“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不能随便放弃,更不能因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赵玉英毕生的追求,也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曾经那个13岁女孩在课本上学到的白求恩精神,现如今已化为行动。在社区赵玉英抢救过一氧化碳中毒的年轻人,在高铁上救过烧伤的患者,在旅行途中救过遭遇车祸的伤者,也曾撸起袖子为病患献血……

  工作节奏如此紧张,业余时间如何度过?读书,看视频。为了紧跟科学前沿,赵玉英每天阅读心血管内科领域中英文文献资料,她还喜欢通过网络观看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的讲课和新技术手术直播,并收集整理了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在旁人看来枯燥的生活,赵玉英却乐在其中,这一切都源于热爱。

  每年,赵玉英都跟随白求恩医疗队进深山、入农户开展义诊巡诊,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足迹遍布2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惠及群众近万人,成为了群众交口称赞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对于这个称号,赵玉英总觉得受之有愧,对她来说“这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她要向更高的标准看齐……

责任编辑:何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