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支撑。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要在真心寻才、倾心育才、暖心护才上下功夫,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汇聚扎根、大展才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能。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更多懂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乡土人才涉及面广、数量大、类型多,隐藏着很多“民间高手”“土专家”“田秀才”等,这些人经验丰富,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秉持“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深入一线对乡土人才进行摸底调研,运用走访调研识才、乡镇核查荐才、专家智库评才等形式,让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乡土能人冒出来、涌出来。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流动人才结对关爱制度,搭建联络平台,传乡音、话乡情,认乡友、结乡心,讲好振兴带头人、返乡新农人创业致富故事,持续释放“归巢效应”,吸引更多乡土人才关注乡村、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育才是人才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发展壮大乡村振兴队伍的关键所在。要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认真分析乡村人才需求现状,精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引导资本投资乡村事业,搭建农业产业与教育合作平台,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乡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培养对象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开展“分灶吃饭”式针对性培训,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同时,要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良好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要加强扶持激励,不断增强乡村人才的价值感、归属感、责任感,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干事创业热情和潜能,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越干越有盼头、越有干劲。要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让他们在乡村中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在乡村人才激励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激励人才为乡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和努力。要注重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让人才在乡村中获得尊重和认可,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要加强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善,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才厚植施展才华、长远发展的土壤,让乡村人才真正安下心、扎下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