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红色资源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是融历史性、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和故事性等为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将其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扩展思政“大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也是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找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侧重点、内容衔接点以及最佳切入点、最适宜的方式方法等,既要确保当融则融、能融尽融,更要善于用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二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融合,探索红色资源与各门课程融合的契合点,将红色资源广泛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通过重构教学设计、拓展课程内容等,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在价值引导、思想教育方面的相互促进,形成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
扩展思政“大课堂”,必须充分发展实践教学的作用,将课堂置于鲜活实践中。实践教学是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红色资源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场景。要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红色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形成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确定场地、人员、时间,确立经费、安全等多项保障机制。要构建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一体融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融通一体、互相促进,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搭建思政“大平台”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必须搭建思政“大平台”,以“大平台”的一体规划、一体实施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一方面,要创设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合作共建平台,整合分散于不同地域的红色资源。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对革命历史文献、口述历史资料与红色文物进行深入挖掘,系统研究蕴含其中的育人价值。要结合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等方面着力,开展红色资源育人路径研究,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实践路径。另一方面,要创设校园文化育人平台,通过举办红色历史图片、英雄人物事迹专题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搭建思政“大平台”,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数智媒体的重要作用,创设专门的红色资源育人网络平台。要在学校网开设相关专栏,定期发布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知识、视频、图片等资料,设置在线学习、讨论交流等功能,方便校内师生随时随地学习研讨。创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红色资源网络案例库,与理论课程相衔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融合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打造思政“大师资”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实施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工程,使教师更好把握红色资源融入各门课程的方式和切入点,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和方式方法,做到因势利导,提高融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实施课程思政结对帮扶工程,建立完善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的合作备课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主题、元素和载体,找准红色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点,做到课程教学政治有高度、视野有广度、内容有深度。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建设专兼融合、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师资体系。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原则要求,整合校内外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力量,聘请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文化研究人员以及党史研究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依照学校教育教学需要,适时安排兼职教师进校或在校外基地开展专题教学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促互进、良性循环。二是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赋能思政“大师资”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邀请优秀党员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授课,打破地域与行业的限制,共同推进红色资源高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娟 巩志娟 作者单位系:石家庄学院教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