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注册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河北网络辟谣平台
新媒体多平台入口
意见反馈
时政
河北
人事
国内
头条
原创
思想
精神文明
热点
先锋模范
组织
招考
人才
党员
作风
动态
楷模
警钟
党史
河北党史
人物
爱国基地
综合
法治
文化
表彰
视频
图库
专题
冀图
新媒体
发布厅
河北12371党员教育服务云平台
党课学习平台
党员管理平台
新闻投稿平台
党刊征订平台
返回主站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共产党员网
>
河北党史
> 正文
冀中回民支队一张照片的考证
发布时间:2021-01-05 15:52:26
来源:河北党史
作者:
新闻热线:0311-87908405
分享到:
无论是书刊还是纪念馆,在介绍展示抗战期间的马本斋及冀中回民支队时,往往把上面这张图片做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代表性照片,这张照片大多标注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进行刺杀训练。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照片当中的一些细节。一是服装方面。1938年4-5月,冀中区党政军机构成立,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合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1939年7月,改称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即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这是正规编制的八路军野战部队,干部及战士都着统一配发的八路军制式服装,而这张照片的青年战士,穿戴的是普通百姓服装,这应该是抗战时期的地方武装队伍。根据上世纪冀中地区老百姓的着装特征,滏阳河、子牙河以西的平原及山区,成年男子大多有头上扎白毛巾的习惯,既能保暖,又能擦汗,扎在头上出行或劳作,携带使用都很方便,这种头饰在上世纪的冀中西部农村比较流行。二是这张照片的背景。这是一座典型的清真寺建筑,在屋檐下的横梁上,从右往左有“追悼马”三个手写的毛笔大字,这应该是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司令员逝世后,某地为马本斋司令员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景,从时间推算,这时候回民支队已跟随杨得志司令员从冀鲁豫地区转战到陕北延安。综合这两方面分析,这幅照片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前些天,从中国摄影出版社再版的《晋察冀画报》第七期上,发现与这张照片一样及相关联的一组照片。
这期《晋察冀画报》出版于1944年11月,书中用一个版面刊登了“边区各界沉痛追悼马本斋同志”的照片,共有四幅,上面的一张为1944年3月17日边区各界追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大会,下面的三张为1944年6月17日第七军分区在某县清真寺举行马本斋同志追悼大会,这三张照片依次有说明,居中照片是:七分区到会全体回民宣誓,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下右照片是:冀中区第七军分区回民追悼马司令员之圆经(诵读可兰经)仪式;下左照片是:回民中队在追悼大会上的刺枪演习。流莹摄。通过照片背景分析,这三张照片应该是在同一个地方拍摄的,中间一张背景建筑的屋檐下有“追悼马司令员大会”字样,下左一张有“追悼马”三个字,背景建筑物清真寺及横梁上的字体都一样,只是拍摄角度不同。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党政军机关及回民支队转移到了冀鲁豫地区,只留有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当时地方回民武装有定县大队回民中队,肃宁县大队回民小队等,据此来看,左下边这张照片就是冀中七分区定县大队回民中队在马本斋追悼大会上的刺枪演习,而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这三张照片的摄影者均为流萤,流莹是邯郸人,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29师先遣队,任宣传员,1938年到抗大学习,1939年分配到冀中军区部队,历任排长、团宣传队长、文化教员,1940年入冀中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到冀中七分区政治部从事专职摄影,1944年冬调任冀中军区任摄影科长。从流萤的经历看,抗战期间,他主要在冀中七分区工作,没有在冀中回民支队任职,由此看流萤拍的这张照片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那么做为一支驰骋冀中的野战部队,冀中回民支队没有留下一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吗?我们把时光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飞、吴印咸、郑景康、石少华等摄影工作者陆续来到延安解放区。1939年9月,石少华以摄影记者身份从延安到晋察冀抗战一线采访,被爱好摄影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一眼看中,他从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手中以2万斤小米和200条枪为条件,把石少华调入冀中军区开辟摄影工作。在吕正操司令员的大力支持下,石少华从1940年6月到1942年6月两年的时间里,连续开办了四期摄影训练班,培养出100多名摄影干部,为冀中摄影工作的开展和晋察冀摄影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张照片的取得离不开照相机、胶片、照相纸、冲洗药品等设备材料,其中照相机和胶片是成像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说照相机是枪支的话,那胶片就是弹药,要发挥出武器的功用,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初期照相机的数量屈指可数,随着根据地摄影培训活动的持续开展,摄影队伍急剧发展起来,最初的几台照相机根本不敷使用。1941年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摄影组成立时,5名摄影记者仅有一台日式F4.5照相机和几个胶卷,器材的缺乏逼迫摄影组采用换人不换机的工作方式以尽可能地完成拍摄任务。另外,现场拍了还需要在暗室冲洗胶卷,放大扩印,才能做出照片来。
冀中军区摄影训练班为各军分区培养了上百名摄影人才,但到了各分区及部队,大多是有人才没器材。1941年5月中旬,魏福凯在参加了冀中军区“五四”青年节全军运动大会的摄影活动后,由冀中军区政治部调冀中回民支队开展摄影工作,当时支队摄影机和各种器材一无所有,需要等到有合适的机会,通过敌工关系到敌占区去购买,在等待器材期间,魏福凯协助宣传科搞文字宣教工作。1941年秋,田瑞章从冀中军区第三期摄影训练班结业,分配到回民支队政治部任摄影干事,魏福凯和田瑞章共同拍摄了一些反映部队战斗、生活、学习、操练的照片,回民支队在武强、饶阳一带冬训时进行了展出,受到全体指战员的欢迎。1942年,日寇对冀中地区进行“五一大扫荡”,6月2日,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纪庄与上万敌人遭遇,马本斋司令员率队突围,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政治部宣传队中爆炸,魏福凯受伤被土掩埋,田瑞章等多人壮烈牺牲,当时田瑞章所带的照相器材及摄影资料全部炸毁丢失。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条件所限,马本斋司令员及冀中回民支队没有能够留下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这对一支英雄的部队和我们后人来讲,确实十分遗憾。从19世纪初照相术发明以来,影像资料已成为真实直观且十分重要的传播方式。综合以上背景,不论是策划人还是媒体工作者,使用其他回民武装队伍相类似的照片,让后人更直观地感受抗战时期冀中回民支队的英雄形象,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之举,虽存有差异,读者和观众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责任编辑: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