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兴:“流”出活力 “转”出效益

2024-12-11 12:21:17 | 来源:沧州日报

  沧州日报 记者王 雪 通讯员 杨可新 寇海晨

  “我们的大棚‘多刀茴香’进入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大型商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日,在海兴县张会亭镇特色茴香种植示范区内,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负责人刘雪竣向记者介绍他们种植的“多刀茴香”。在他的身后,村民们正在剔除茴香黄叶、杂草,并用保鲜袋将茴香分装成小包装,准备装车发货。

  据介绍,张会亭镇特色茴香种植示范区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2022年,在海兴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张会亭镇双庙村、南齐村、北齐村等10个村联合成立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在北齐村流转土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致富项目,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

  “这周边都是轻度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适合种植茴香。发展茴香种植产业,不仅能带动村集体稳步增收,还能充分挖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潜力,这里已被确立为省级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试点。”张会亭镇相关负责人王瑞鸿介绍,近年来,他们依据地域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多刀茴香”适种地带的村庄流转土地,推进规模化大棚茴香种植。目前,张会亭镇建立起3个联合社、75个温室大棚,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自建110座温室大棚,带动联合社每个村集体年增收3万余元,吸引300余名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和张会亭镇一样,海兴县小山乡也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了蘑菇种植项目。

  “蘑菇种植管理技术相对简单,一包菌棒可实现多次采收。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现在蘑菇种植已成为我们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小山乡盘洼村党支部书记董海玉介绍,为带动村民增收,他们流转了村内闲置空地,发展蘑菇种植项目,目前,他们建设了10个种植大棚和1个菌棒生产车间,完成培育菌棒18万个,一次可采摘蘑菇25万公斤以上,全年可创收100万元左右。

  2023年,小山乡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逐村探索研究盐碱地整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鼓励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经营主体,积极通过引资引技、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业种植培育等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力农业增效,带动村民增收。

  据介绍,近年来,海兴县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有效盘活撂荒、闲置土地,唤醒“沉睡资产”,推进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海兴县还制定了《海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鼓励村集体通过线上产权交易平台与线下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两种方式,自主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截至目前,这个县7个乡镇共流转土地16.81万亩,成立合作社191个、家庭农场157家,打造2个旱碱麦万亩高产片区、3个千亩示范片区、8个百亩攻关片区,种植“南齐茴香”“茶棚甜瓜”等盐碱地蔬果,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使用效益。

[责任编辑:温学迁]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主管:中共河北省委 指导: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 版权所有:河北共产党员网
关于我们 工作人员查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7 冀ICP备1301286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2210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河北共产党员网观点。本站图片文字内容归河北共产党员网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咨询热线:0311-87802581   投稿方式本网法律顾问:陈淑琴 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