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护鸟志愿者在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巡护时,观测到至少2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它们成群活动在农田里,时而飞起,时而聚集。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鸟类专家孟德荣说,大鸨已连续多年在这一区域越冬,由“客人”变为了“主人”,这对研究候鸟迁徙规律,以及如何对大鸨栖息地进行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鸨属于世界易危物种,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成年大鸨的体重约为4千克至8千克,它看起来体型肥硕,身形似鸵鸟,头部、颈部、腹部呈灰色且微发白,身上羽毛为栗色或褐色。孟德荣说,每年10月初至次年4月底,分布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的大鸨南迁,在河北、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地越冬。
护鸟志愿者刘文军说,大鸨每年冬季11月左右都会来到这里,次年3月左右它们将向北迁回繁殖地。大鸨对接近的威胁极敏感,一旦发现人在400米距离内,大鸨就会提高警惕,距离200米左右,它就会惊飞。它喜欢在农田里觅食,以植物以及昆虫为食物。
大鸨警觉性高对栖息和繁殖的环境质量要求甚高,它们能选择孟村高寨镇、牛进庄乡周边作为越冬地,说明了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良好。由于大鸨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当地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行动。通过护鸟志愿者、执法人员巡逻,向周边村民宣传爱鸟护鸟知识,保障大鸨安全过冬。(傅新春 董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