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共产党员网 (王昱鑫) 12月2日,走进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赶制杂技道具订单。“我们今年已交付400余万元订单,在手订单还有60多万元。广西、山东、云南等地的杂技团在排队等着提货。”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掌门人”周文明说。
杂技道具是杂技的第二生命。在“杂技之乡”吴桥县,杂技魔术装备制造企业有10余家,一些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技艺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早期的杂技道具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杂技艺人为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将身边的生产生活用具作为道具,从事演出活动。异地演出时,杂技艺人为路途方便选择轻装上阵,每到一地,便向当地百姓借些桌、椅、板凳、缸、盆等进行表演。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杂技道具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生产生活用品到产业化生产,更适合杂技特点和表演形式,让演员的舞台表演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杂技艺术的美感。
“杂技道具最初是木质材料制作的,现在的杂技道具取材多达百余种,经过劈、砍、削、刨、凿、锯等多道工序。”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庞振岭介绍,早年每个杂技团都有一个木匠,他们既能表演杂技,又能制作杂技道具。在庞振岭看来,杂技道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来源于杂技表演,也服务于杂技表演。庞振岭说,他要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手艺,也要不断创新。
“叮叮叮……”清脆的敲击声,从杂技小院里传来,杂技艺人于永玉正在制作杂技道具软杆。作为传统杂技魔术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人,除了培养杂技艺人之外,他还根据团里的需要设计杂技道具。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于永玉介绍,道具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与老手艺并不冲突,因为有些老手艺可以救活一个传统杂技节目。如传统杂技节目“拉洋片”的道具制作,从木箱制作到画片绘制、机关设计,每个步骤均需纯手工完成。如今,于永玉制作的杂技道具除了供自己的杂技团使用外,还供应包头、南宁、绍兴等地的杂技团。
“要想让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也需要借助科技力量,融入现代技术。”周文明在吴桥县经营着一家集杂技魔术道具研发设计、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他将机械设计专业知识运用到杂技道具制作中,不断改良传统杂技道具。
设计图纸、数据计算、选料、打磨、刺绣……经过十几道工序后,一只只中幡呈现于眼前。“这款中幡的杆采用碳素材料,重量仅有1公斤,同时中幡杆可伸缩,存放时也节省空间。”在生产车间内,周文明介绍着一款新式中幡的制作工艺。
在传统杂技节目《舞中幡》的表演中,道具中幡最初选用的是6米高的粗竹竿,竿顶上放有一面三角旗,旗面上有手工绘制的巨龙等图案,彩旗下装有圆形罗伞,整个道具重15公斤。
为减轻中幡的重量,让演员在表演时更自如,周文明在2008年开始尝试改进中幡制作工艺,将粗竹竿换成不锈钢杆,并采用机器刺绣工艺制作旗面,将中幡重量降低了一半。
2010年,周文明又将中幡材料换为铝合金,将中幡重量缩减至5公斤。
2021年,周文明接到沧州杂技团的一批中幡订单。为了让演员在表演形式上突破传统,他尝试改用碳素材质,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将中幡重量缩减至1公斤。道具重量轻了,演员们在表演中加入了翻、转、腾、传、顶等技巧。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于2022年11月斩获中国杂技界最高奖项“中国杂技金菊奖”,并登上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
围绕车技表演项目,把单车的车条换成钢片以增加承重,解决了单车项目难以完成三层高度的问题;围绕高椅表演项目,在道具上加设小机关增加稳定性,使得节目突破了18把椅子的高度;围绕飞技表演项目,在道具上安装可控无极调速装置,可让演员在空中匀速飞行,增强表演安全性……一代代杂技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在传承老技艺的基础上,将科技元素和杂技表演融合,让杂技表演更具时代性、艺术性。
随着时代发展,杂技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继承老传统,弘扬新技术,在创新中推动杂技道具产业新发展,也让更多杂技节目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