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讯(记者 于建雪 通讯员 王国营 刘柯旋)12月1日,暖阳映照下,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合作社科技示范园内春意盎然,七八个村民正熟练地为大棚西红柿疏枝打杈。“这些都是村里上年岁的‘种菜把式’,自家耕地流转到村合作社后,每天来园里上班,活儿不累,日工资110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利民说,在种植、采收、销售期,15座大棚用工还得增加一二十人。
麒麟店村1300多人,1400亩耕地,是个传统农业村。2023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合作社,以“保底租金+利润分红”模式,流转村民土地1100亩,小田并大田,机械化种植小麦、玉米,并设立6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种、推广新品设施蔬菜。在区农业农村局、气象局和镇政府支持下,该村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安装智能灌溉设施和墒情、虫情、天气预警系统,修建田间水泥路,粮食连年丰产,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得利”,还使大部分百姓从田间劳动中解脱出来。
农田转出去,农民何处去?麒麟店村党支部强农、重工、兴贸并举,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合作社根据农时,吸收有能力、愿种地的数十位村民务工。依托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百姓利用300亩“自种田”种植特色果蔬,发展绿色采摘、休闲农业,精品西红柿、黄瓜、桃等通过稳定供货渠道直销北京新发地市场。在村委会门前设立农副产品微市场,供群众摆摊设点。
村两委积极协调占地、水电、运销等事宜,支持村内电子产品组装、气泵制造、大件运输等28家大小企业摊点稳步发展,吸纳2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联合区妇联、科协等单位,举办家政服务、食品加工、手工制作等多门类技术培训,提高全村妇女的生产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田成方,路成网,全村无闲人,户户有收入,我们办好土地合作社的信心更足。今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小麦优种长势良好,已经与高端面粉加工企业签订小麦收购协议,每公斤将高于市场价三四毛钱,确保粮食增产又增效。”董利民感叹,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麒麟店村也成为徐水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