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与病理】发病虾厌食,空胃,行动迟缓,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在水面兜圈。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部分患病对虾在头胸和甲壳上可见白色斑点,白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重瓣的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较清楚,中部不透明,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有不出现白班症状的情况。患病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体色发红,而患病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变蓝现象。血淋巴混浊、不凝固,血淋巴细胞减少。感染早期,被侵害组织的少量细胞核略微膨大,核中出现嗜酸性着色区域,核仁边移;随着感染时间延续,细胞核显著膨大,染色质只在细胞核边沿隐约可见。病毒粒子在细胞核中复制和装配,成熟病毒粒子聚集于细胞核中,最后细胞解体,病毒粒子再感染周围细胞。
【流行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该病首先出现于日本及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几年后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损失。
新死亡动物中的病毒具有感染性。一般虾池发病后2~3d,最多不足1周时间,可致全池死亡。在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和鳃感染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1)对虾在幼体期易经口和鳃感染,从而使虾苗感染或携带病毒。
(2)此外,发病对虾精巢、精荚和卵巢中都能检测到病毒,因此,受精卵可被污染从而造成垂直传播。
由于多种甲壳动物都可携带该病毒,自然环境中病毒极易在动物个体间进行传播,在自然界下可能长期存在,使白斑病的防治工作变得较为困难。
【防治】
(1)预防措施
① 繁殖时,选用经检疫不带病原的健康虾作为亲虾。
② 做好水体消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l.8%~2.0%(活性碘)复合碘溶液0.1ml,或每667m2水体(水深lm)用66.7ml对水后全池泼洒。
③ 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和消毒: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均匀泼洒全池,消毒后应曝晒1周左右,然后进水。养殖过程中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优良水质。在养虾场附近有虾病流行时,停止从海区向蓄水池注水,应将虾池中的水与蓄水池中的水循环使用。养虾池适当混养一些摄食浮游生物或底栖藻类的鱼或贝类,有利于防止水质过肥,起净化水质的作用。
武汉百汇生物公司生产的“龙虾姜菌”,可有效抑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复制增殖,效果明显。具有使用方便、安全高效等特点。
④ 放养密度要合理:对虾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水源、海域环境、虾池的结构和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虾苗的规格、饲料的质和量等条件而定。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预防。
(2)控制: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可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本病。
(3)处理:苗种繁殖场内WSSV检疫呈阳性的亲虾和苗种应全部扑杀;病毒阳性的种用和商品养殖虾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用于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使用。
(4)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